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 解開病症心理因素

追求完美體態的女明星、或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往往透過激烈節食減肥,但當身體出現排斥食物反應,身形暴瘦,卻可能罹患厭食症。透過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一起了解,厭食症患者背後的複雜心理因素。

深陷厭食症的病患,永遠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精神醫師說,「你其實比你認知的還要瘦。」,厭食症患者回應,「大家都這麼說,但我就是不信。」

身體對食物出現排斥反應,極端控制自己的食慾,許多厭食症患者的體重不到四十公斤。

厭食症患者提到,「他奪走一切、他奪走你的健康、奪走你的友情感情,奪走你的健康奪走你的一切,厭食症非常貪婪。」

而精神科醫師認為,厭食症來自精神上的創傷、也可能因為過去的不幸事件所觸發。

精神科醫師墨希斯柯可斯認為,「我們務必將飲食失調,背後的情感面納入考量,才能了解有一種需求沒有傳達出來;這種需求並非飲食的情感需求,而是情感需求、而情感需求必須受到滿足。」

精神科醫師葛斯塔夫匹彼得波里夏梅提到,「攻擊身體形象是青春期最嚴重的危機;你要知道社會鼓勵青少年要自戀,他們從小就認為自我很重要,有人氣、討人喜歡、有人緣,長相好看都很重要。」

厭食症除了來自情感創傷,沒有自信也是主因。精神科醫師也認為,在社群網路發達的現代,不斷傳達纖瘦才是主流美貌,也影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不自覺強迫自己變得像紙片人一樣。

厭食症患者說,「我怕我的這些部位會變胖,我不喜歡我的屁股、大腿跟肚子。」

精神科醫師透過藝術繪畫等方式,讓厭食症患者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心理治療化解過去的創傷,讓她們重新與自己和解。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