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媽開心迎接剛出生的寶寶,不過即便醫學進步生產仍有不可預知風險,過去不少產科醫師就因此挨告,105年開始實施的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一旦在生產過程中產婦或新生兒不幸死亡或是造成中度以上障礙,就由政府提供最高200萬元救濟金,醫師也能免責。
截至106年底,受理286件申請案,其中有282件獲得救濟,占比超過98%,總救濟金額超過一億元。
衛福部醫事司長 石崇良說:「這個計畫實施之後,的確也看到這樣的效果出來,一方面當然這個訴訟的案件大幅減少六成多,第二個醫病的溝通變好。」
醫病關係改善,產科醫師招募也比過去順利,從99年招不滿的六成到106年已經滿額,衛福部也委託婦產科醫學會做出評估報告。
分析這些申請救濟的生產事故中,孕婦死亡最多的原因是疑似或確診羊水栓塞,其次事產前或產後大出血,第三則是肺栓塞,死亡案例以36到40歲間最多,占四成。而新生兒死亡的案例也占申請件數的一半。
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 何信頤表示,「分析他的案件內容,其實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跟高風險的妊娠是有關的,例如媽媽到最後就有妊娠高血壓、重度妊娠糖尿病等等,這些新生兒死亡案例,我們分析的話也有一部分是跟早產有關的。」
婦產科醫學會指出,國人晚婚晚生趨勢下,高齡產婦的風險也高,從救濟事故分析報告中也發現這樣的趨勢,呼籲推動「胎內轉診」,也就是評估高風險產婦的身體狀況後,在生產前就轉介到合適的醫學中心,多少能降低風險。
婦產科醫學會指出,國人晚婚晚生趨勢下,高齡產婦的風險也高,從救濟事故分析報告中也發現這樣的趨勢,呼籲推動「胎內轉診」,也就是評估高風險產婦的身體狀況後,在生產前就轉介到合適的醫學中心,多少能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