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法元旦上路 打擊假貨增保障

中國的電子商務平台蓬勃發展,去年前三季,累計的交易額、高達23兆人民幣,這還沒有把年底的旺季算進去。而為了因應電子商務衍生的各種問題,中國的第一部「電商法」在元旦正式上路,未來將會加強打擊假貨、以及仿冒品。除了對電商平台有更多的規範,短期之內受到衝擊最大的、應該是從事海外代購的個體戶。

不管是叫車、點外賣還是購買日用品,在電子商務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民眾一天生活所需,只要上網透過一隻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解決。然而部分欠缺嚴格管控的網路銷售平台,也不斷傳出充斥假貨、有逃漏稅嫌疑、以及對消費者保障不足等等問題。

面對網購的各種弊病,身為目前全球最大電商市場的中國在去年八月通過首部電商法,今年元旦正式生效。

受到電商法規範的族群,除了淘寶和京東這一類的大型電商平台以及在平台上銷售的商家之外,也包括利用微信等社群媒體或是在直播平台上賣東西的個體戶。未來這些經營者都必須先向政府登記註冊、取得相關商業執照和按時繳稅,才能合法營運。

另外針對各界詬病的賣假貨、或者仿冒品之類涉及侵權的行為,新法規定,電商平台必須對商家採取必要措施,否則,不只被抓的商家會被懲處,電商平台也會面臨最高200萬人民幣、將近新台幣900萬元的罰款,以及相關的民事與行政責任。

電商法上路後,有分析師認為,由於經營者的門檻變高,從事海外代購之類的個體戶和小型電商平台,短期內可能會因為成本上升而被迫退出市場。但是長期來看,對健全中國電子商務環境、擴大消費市場仍然是有利的。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