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中國沿海開發影響 來台候鳥數量減

即將進入候鳥來台度冬的季節,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連續五年,與官方、民眾合作,調查候鳥數量,最新發現,有13種度冬水鳥數量明顯下降,推測可能跟中國沿海出現的「新萬里長城」有關,由於中國近年來大肆開發,超過一萬公里的海岸線人工化,威脅了全球達25%候鳥。

台灣位於東亞-澳洲、候鳥遷徙路線上,年年都有候鳥來台過冬,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連續五年監測,最新資料顯示,在田寮洋觀察到的鳥種數最高、有111種,數量最多的則出現在嘉義布袋、接近四萬隻,不過包括小水鴨、翻石鷸共13種水鳥,數量卻顯著減少。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 蔡世鵬表示,「這是我們比較憂慮的,因為我們這五年來其實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涵蓋的樣區也越來越大,那範圍但是反而這13種鳥類的數量是下降的。」

13種度冬水鳥在台數量下降的原因,與繁殖地與過境棲息地的變化有關,農委會特生中心指出,澳洲與中國的研究發現,人工海堤和構造物在中國沿海快速擴張,已達11560公里,比萬里長城還長,被稱為「新長城」,造成沿海濕地快速消失,直接威脅候鳥。

農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大利說:「尤其是在黃海、渤海還有崇明東灘這一帶的泥灘地,流失的速度非常快速非常嚴重,這些休息站的泥灘地減少,就導致這一些水鳥數量大幅而且快速下降。」

研究也顯示,新長城威脅了全球超過25%的水鳥,最嚴峻的情況,可能造成族群數量永久減少。而在台灣,候鳥數量明顯減少的,則在彰化的福寶漢寶濕地,2017年紀錄到的鳥種數,比前一年少11種,鳥隻數只剩十分之一,可能是棲地流失造成。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