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變海港,不堪日本25年來號稱最強颱風侵襲,關西國際機場、海拔只有五公尺高的的跑道、嚴重泡水,專家指出,日本位處溫帶少見中度颱風,這次強風引發暴潮,是淹水的主因之一。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颱風本身有一個吸力,像水管一樣把海水的水面往上拉,可能拉了幾公尺之後,加上這個風往裡面吹,這個就是我們說的風暴潮。」
1987年動工的關西機場,興建在長4公里、寬2.5公里的人造島上,學者指出,填海造陸過程,就已遭遇地盤下陷難題,為防海水倒灌,不斷加高設計,原本預估會下沉5.7米,但目前已超過8米。
交通大學土木系退休教授郭一羽表示,「工程的這種未確定性很可怕啦!不可能說那個在工程設計上,有百分之百這個把握啊,沒有辦法能夠預估到的風險就發生了,那這個真的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受限於人口稠密,土地取得困難,不少國際機場都填海造陸蓋成,像是香港赤臘角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海拔都不到10公尺,新加坡考慮到海平面上升威脅,早已宣布新航廈加高興建。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現在暴雨或是強風,已經不適用過去的防災經驗,現在都將面臨到重新檢驗不同的風險係數。
交通大學土木系退休教授郭一羽表示,「減少它的風險的話,就變成要做得比較保守一點,做得比較保守一點是要多花很多錢。」
學者認為,日本關西機場受重創,顯示三十多年的舊工程,已難應付極端氣候考驗,台灣的機場雖然沒有海水倒灌問題,但桃機兩年多前因為一場豪雨,排水不及大淹水,癱瘓至少10小時,均顯示現代工程建設,必須納入極端氣候風險的新思維,恐需投入更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