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遇30多年來最嚴重旱災

靳元慶 / 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過去十年,伊朗有高達九成七的土地,都處於乾旱,今年以來情況更糟,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評定是三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省,沒水耕種憤怒的農民,接連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

伊朗中部古城伊斯法罕,最重要的沼澤區,加夫庫尼濕地,因長期乾旱,大片覆蓋白色鹽巴的底部幾乎已完全裸露,儘管濕地招牌依舊挺立,但眼前卻只剩一片荒漠,畫面令人震驚。

伊朗政府積極拚經濟,大量興建工廠,導致水資源匱乏,伊斯法罕東部的瓦札內,運河裡早已滴水不剩,九成的農業活動停擺,但政府每戶農家只補貼不到台幣8000元,3月間農民發動靜坐抗爭,遭鎮暴警察發射橡皮子彈驅離,莫斯塔法被上百顆子彈擊中,還導致左眼失明,環保團體指出,只要一天沒水用,衝突就會繼續升高。

農民莫斯塔法說,「我們只想讓心聲被聽見,大家都很疲累了,無法維持生活,每天都是餓著肚子入睡。」

環保人士瑞薩說,「預料還會有更多衝突爆發,人在餓肚子時,是不會有任何信仰或相信任何事情。」

伊朗氣象當局表示,全球氣候暖化加劇,伊朗97%的國土,過去十年來幾乎都面臨不同程度的乾旱。但伊斯法罕科技大學教授哈米德認為,氣候暖化對旱災造成的影響只有兩成,政府對用水缺乏明確規範,加上人口不斷增加,才是最大主因,「非常不幸的是,我們正朝著讓水資源危機變成災難的方向前進。如果我們堅持當前錯誤的政策,我們絕對會面臨災難,這不是猜測,而是肯定會。」

伊斯法罕跟鄰近省份是旱災的重災區,當地的札因代河,流經多座歷史古橋,包括擁有400多年歷史的三十三孔橋,但河床早已乾涸,沒有河水的襯托,三十三孔橋也魅力大減,觀光客大量流失,伊朗這場30多年來大旱災所衍生的相關問題,還在持續惡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