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癌症治療新契機
葉修宏 / 整理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根據衛福部最新的統計顯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乳癌是第四位,卵巢癌排在第七位,子宮頸癌則是第八位。以往化療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日前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乳癌早期患者切除腫瘤後,經基因檢測,復發風險如果屬中等,有七成可以免做化療,也不影響存活率。而在英國也有案例發現,卵巢癌患者服用一種新藥取代化療,可以延緩癌細胞的擴散,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關於婦科癌症的治療,目前是否出現新的觀念與契機呢?本集新聞全球話邀請雙和醫院賴鴻政副院長和大家談論有關婦科癌症的治療。
子宮頸癌易篩好預防 卵巢癌成婦女隱形殺手
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的資料顯示,在1980至2015年,台灣女性卵巢癌的發生率成長了3.5倍,其中有43%患者發現罹癌時,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的癌症。而子宮頸癌發生率則是呈現相反的趨勢,三十五年間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了3.5倍。對於兩種癌症發生率呈現完全不同的走勢,賴鴻政指出,台灣和先進國家一樣,因為子宮頸癌篩檢技術的普遍和進步,所以發生機率降低。但是目前對於卵巢癌仍沒有很好的篩檢方式,這幾年發生率增加得愈來愈厲害,一般患者發現不舒服去檢查時,可能已是癌症晚期。卵巢癌、乳癌治療有新解 基因檢測可判斷化療必要性
在過去,化療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療效維持的時間有限,而且會帶來噁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日前英國有案例發現,卵巢癌患者服用一種新藥取代化療,可以延緩癌細胞的擴散,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對於治療卵巢癌的藥物,賴鴻政提及,在過去20年來,標靶治療的大部分藥物,對於肺癌、大腸癌和乳癌有效,但是對卵巢癌的幫助上很有限。最近,卵巢癌藥物的研發終於有了重大突破,口服的新藥可以抑制DNA受傷後修補的機制,影響癌細胞的生長,是治療卵巢癌的一大突破。
除了卵巢癌有新的治療方式外,美國也有研究發現,乳癌早期患者經基因檢測後,復發風險如果屬中等,有七成可以免做化療,且不影響存活率。對於癌症換是否要進行化學治療,賴鴻政表示,早期無法立即評斷化療是否對患者有幫助,所以會建議所有的病患先做化療,依照不同患者對於化療的反應、是否對於病情有益,之後再決定療程要持續進行還是中止。而現在可以藉由觀察腫瘤組織裡的基因表現的各指標,來評斷患者需不需要進行化學治療,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在乳癌的檢測上是比較成功的。
免疫治療進展快速 國內最快八月上路
賴鴻政進一步指出,目前在醫學上進展比較大的是「免疫治療」。以卵巢癌的治療為例,雖然有些藥物的治療成效不如預期,但是在細胞上的免疫治療則有很好的成果。免疫治療藉由將患者的免疫細胞從血液中分離,再將癌症組織剁碎餵給免疫細胞,讓它辨識這是需要對抗的細胞,最再將它打回體內,活絡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細胞。最新的美國研究報告顯示,針對第三期以上的癌症或是復發的卵巢癌患者,受傳統的治療的患者,兩年存活率恐怕不到一半,而受免疫治療的病人,兩年以上的存活率高達100%,可見免疫治療的成效令人振奮。過去國內法規不允許進行免疫治療,有許多的病人只好跑到國外去做免疫治療。最近衛福部發布新興科技辦法,最快在八月份開放自體免疫治療。即將上路的法規限制只允許患者自體細胞免疫治療,另外也不得用其他基因或是病毒操作免疫細胞。對於新上路的辦法,吳鴻政認為,雖然有些保守,但是個好的開端,樂見政府部門跨出這一步,盼望對病人有所幫助。

癌症須長期抗戰 患者應維持良好體能
相較於子宮頸癌和乳癌,同歸為常見婦科癌症的卵巢癌目前仍沒有較有效的篩檢方式,吳鴻政提醒,若婦女年紀40歲以上,有異常出血、腸胃時常不舒服的徵兆,應即早就醫檢查,倘若真的不幸罹癌,也能及早治療。面對癌症難免心情會受影響,吳鴻政指出,患者應把癌症當成慢性病,需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和它和平共存。此外除非醫師建議,否則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習慣,可以照常飲食,平時也建議適度做些體能訓練,以維持長期對抗癌症的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