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女性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逐年攀升,每年大約新增1300名患者,但目前沒有篩檢方法。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首度研發出子宮內膜癌篩檢技術,將進行人體試驗。未來可能只要利用抹片做基因篩檢,就可判斷是否罹癌,準確率達九成五。 「子宮內膜癌」是國人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六位,每年新增1300多位患者,其中有四成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目前沒有篩檢方法,大多是患者出現異常出血等症狀,才會用子宮內膜刮除等侵入性檢查;不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未來可能只要利用子宮頸抹片上的檢體、進行基因檢測,就可判斷是否罹患「子宮內膜癌」,準確率高達95%。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賴鴻政指出,「利用抹片上面,刷完的時候,刷子留下來,留下來我們去檢測上面,這三個基因的修飾(異常變化)。」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花了三年時間,分析350名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基因,結果發現有三個關鍵基因被甲基化,失去原有功能;簡單來說,個案如果在抹片上,被檢出任何兩個高度甲基化基因時,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236倍,而這也是全球首度發現,子宮內膜癌的致病機轉。 賴鴻政表示,「負責這些阻擋癌症發生的,這些基因被關掉了、不再作用了,那我們的生殖細胞慢慢就一步一步走向癌症。」 學者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臨床癌症研究」。未來也將在國內五家醫院,利用新的篩檢方式,針對1千名陰道異常出血女性,進行人體臨床試驗,最快兩年會有結果;同時提醒40歲以上婦女,若發現月經不規則,或停經後異常出血,都應盡快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