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近千種維管束植物 數量受威脅

黃怡菁 郭俊麟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多位植物專家學者和農委會林務局及特生中心合作,耗費四年完成評估調查,發現台灣四千四百多種維管束植物中,超過五分之一、989種植物數量都遭受威脅。其中台灣特有種、烏來杜鵑等27種植物,被列為野外或區域滅絕,原因多半是棲地消失或人為採集造成。


春暖花開,杜鵑花在台北街頭隨處可見,但葉子細長、花朵較小的台灣特有種「烏來杜鵑」卻命運迥異,早在翡翠水庫興建開發時就已經被淹沒、消失在原生棲息地,現在被國家正式登載為「野外滅絕」的植物名錄當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表示,烏來杜鵑在台灣杜鵑中比較特別,是溪流型杜鵑,分布在低海拔河岸環境。因為翡翠水庫八零年代建庫之後,整個集水區遭淹沒,因此已經野外滅絕。


除了烏來杜鵑,全台已有27種維管束植物已經滅絕。多位植物專家學者和林務局及特生中心合作,耗費四年完成評估調查,出版紅皮書名錄,整理出台灣四千四百多種的維管束植物中,達22%、989種的植物都數量遭受威脅,例如艷紅鹿子百合、臺灣油杉、厚葉龍膽等195個物種都屬於國家「極危」等級。花瓣細小、潔白,宛如四月雪的流蘇樹等283種植物則屬於「瀕危」等級。


林務局保育組長夏榮生說明,流蘇樹生長在邊界區域,所以在台灣野外棲地,樹量相對較少。他也提到,在這個大環境裡面,任何一個物種消失,對於人類環境棲地都是一個警訊。


維管束植物指的就是苔蘚等以外,有根莖葉的植物類別。而受威脅植物當中,又以蘭科140種最多,因為經濟價值高,容易被大量採集。學者表示紅皮書名錄發布後,將來可做為人為開發前的環境生態評估依據,若受威脅植物不積極保護,最終恐怕會面臨消失永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