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往內陸移動 彰雲嘉屏地層下陷惡化

根據成功大學的最新監測顯示,過去沿海地層下陷嚴重的彰化、雲林、嘉義、屏東等四縣市,情況已經緩和。不過這四縣下陷的範圍,似乎往內陸移動,出現新的「顯著下陷區」,而且情況比前一年嚴重。對此,學者呼籲,應該加強地方的水井管制、與地下水補注。 南部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嚴重,過去每逢豪大雨或颱風,就淹成一片水鄉澤國,而且地層下陷的問題年年惡化。不過根據成功大學最新監測,包括雲林、彰化、嘉義、屏東四縣沿海,其實下陷程度已經逐減緩和,但下陷區域似乎往內陸移動,出現新的「顯著下陷區」。 成功大學水工所研究員許榮庭提及:「可能早期的時候,沿海內陸都有下陷,只不是那麼顯著。地下水是靠地面水還有山區雨水去補注,當補注的量低於抽取量,那地下水位就會一直下降。」 成大指出,彰化內陸的溪湖與溪洲,下陷速度加快,而工研院的監測也顯示,彰化二林是縣內最大的下陷中心,雲林的虎尾、土庫等內陸九鄉鎮是主要下陷區,嘉義則出現在六腳、新港,屏東林邊溪出海口兩側,下陷情形也惡化中。 面對地層下陷的問題,學者指出,恐怕要倚賴政府部門包括農委會、水利署等單位的政策,才有辦法減緩。研究員許榮庭表示:「在一期稻作期間,能夠盡量是不是找到一些的旱作,用水量又低的,特別是農業灌溉這部分,這樣用水量就可以控制下來。」 學者認為,內陸地層下陷原因,不外乎是工廠或是農業、養殖業,大量超抽地下水,或是地下水因為雨量減少無法補注,至於已經下陷的區域,則要透過強度更高的管制來減緩速度,像是透過改變種植農作、充分提供地面水以及降低在地層下陷區土地開發等方式,這些都有賴政府投入,才有解決之道。 溫正衡 台南報導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