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孟達共識 2年內遣返65萬羅興亞難民
陳秋玫/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因為羅興亞難民議題遭到各國譴責的緬甸,16日與孟加拉達成共識,將在兩年內遣返65萬若開邦羅興亞難民,遣返作業將從23日開始啟動。不過協議並沒有解決羅興亞在緬甸的公民身分、行動自由和生活等基本問題,遭到人權組織批評太過草率,也讓羅興亞難民憂心忡忡。
根據緬甸跟孟加拉達成的遣返協議,孟加拉將在邊境設置五個轉運站,將羅興亞難民分派到緬甸境內的兩個難民接待中心。遣返作業預定從23日開始,一天處理三百個難民的遣返手續。這份遣返協議有時間表,但沒有收容細節跟遣返條件,讓羅興亞難民感到憂心忡忡。
羅興亞維權人士阿曼表示,緬甸1982年就取消羅興亞人的公民權,他希望孟加拉政府、聯合國及人權組織把他們當人看待,「緬甸對我們不是個快樂的國家。」
羅興亞教士霍善也說,「緬甸要賠償被殺害的羅興亞穆斯林,我們被搶奪摧毀的土地跟牲畜,他們必須歸還我們的房子、還我們公道,這樣我們才能回去。」
由於聯合國並沒有參與雙方會談,祕書長古特雷斯擔心羅興亞人如果是被迫返鄉,或是回到緬甸之後無法自由生活,恐怕會讓情況更加惡化。「人權觀察」也痛批沒有先解決羅興亞在緬甸的公民身分、行動自由和生活等基本問題,就貿然遣返太過草率。
政治分析家馬蒂松則認為,緬甸軍方是羅興亞問題中唯一的贏家,緬甸軍方從原本是國家中最受批評的機構,重新贏回民眾的喜愛,至少在緬族中是如此。大家認為軍方把緬甸從恐怖分子、穆斯林闖入者和民族叛亂分子中拯救出來,軍方成功用這樣的角色扭轉民眾的印象。
緬甸西部若開邦去年8月底爆發衝突,軍方以掃蕩反政府民兵的理由,對當地全力鎮壓,羅興亞人指控軍人對他們燒殺擄掠。聯合國的調查報告也認為,緬甸軍方是有系統、有計畫性地迫害羅興亞人,已經符合教科書的種族清洗定義,當時聯合國官員還主張,除非有人權官員持續地監督,不應該遣返羅興亞人。
陳秋玫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