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前年因為一場感染,出現敗血性休克,導致四肢末梢缺血性壞死而截肢。去年他裝上電子手臂和義肢,重回校園教書,今年3月,他接受雙臂移植手術成功,成為台灣首例。 摸摸頭,滑手機,在大部份人眼中簡單的動作,對王致遠來說得花更多力氣。他在前年截肢保命,出院後裝上電子手與義肢,重新學習站立、吃飯和打字,傷後不到一年,重返大學講台授課。 王致說,有一位捐贈者的一些膚色跟一些基因上的特質,和他比較相近,因此得到機會做移植手術。「基本上除了疤痕之外,看起來幾乎是跟自己的手差不多。」 王致遠表示,雖然已完成手術,但仍在復健中,因為神經生長緩慢,尚未長到手指末端,雖然已經半年,能做的事,還無法像電子手臂那麼多,希望再經過半年,能恢復得更多,而這種雙臂移植相較於器官移植有一定難度,因為屬於複合組織移植,包括神經、血管、皮膚等,尤其是皮膚,會比一般器官移植要來得容易排斥。 王致遠指出,比較痛苦的是吃抗排斥藥之後造成的後遺症:「可能會有一些交感神經直接副作用在那個地方。」 負責手術的林口長庚外傷整形外科醫師林承弘表示「王老師因為前臂的肌肉全部都來自捐贈者,所以預期神經要完全復原,要1到2年的時間。」 經過這場巨變,王致遠勇敢面對,更學會豁達看待人生,而他也榮獲周大觀基金會第20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被譽為奇蹟教授,預定下週開學將再次返回大學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