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因施工造成車禍 近十年奪走43命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過去十年來,因為國道施工,發生的車禍案件,奪走43條人命。如何保障施工安全,高公局今天宣布,會加強安全防護,將交通錐改為充水式交通筒,也會多封閉一個車道,不過有學者建議,應該增加緩撞車的使用頻率。
來到施工地點後,緩撞車後方的緩撞設施就會下降待命,萬一有車輛不慎撞過來,這一段鋁合金的構造就能作為緩衝的媒介。不過,緩撞車能發揮的作用有限,過去也曾被大車撞到全毀,在高公局目前的規範中,緩撞車主要是用在移動式工程。
==高公局副局長 吳木富==
它是在針對一些
移動性施工的車輛機具
在它前方作警戒
所以它最大的好處是 它可以移動
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定點的話
其實很浪費 因為它講起來
能夠緩撞的東西 不一定用車子
由於國道過去十年以來,與施工相關的車禍案件,包括肇事駕駛,以及施工的工人,共奪走43條人命,高公局檢討後,除加強標誌和閃燈外,未來施工點會多封閉一個橫向車道,交通錐也會改為充水式交通筒,增加防護性。
==交通部道安會組長 徐台生==
現在還設了一些緩撞措施
來降低事故追撞的傷亡
可是我們發現
其實會發生這些事故
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駕駛人本身
他沒有保持安全距離
另外一個就是他會分心
==逢甲大學副教授 李克聰==
高速公路尤其重車的駕駛
駕車行為不佳
然後容易有疲勞駕駛的情況
因此我建議我們可以
比美國遵循的規範
還要再嚴格一點
高公局表示,與國道施工相關的車禍案件,多半發生在深夜及凌晨,肇事者有很高的比例是疲勞駕駛,以及未保持安全距離,因此除了主管機關加強警示設備外,駕駛人在也要落實保持車距,避免精神不濟,造成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