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第二型糖尿病 DNA結構改變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糖尿病研究又有重大突破!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台中榮總最新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不是肥胖,而是基因DNA結構改變,導致免疫系統失調,而這項新的研究、也是全球首度證實、非肥胖型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未來可作為研發新藥治療或預防。 國內糖尿病患者約有140萬人,而且過去研究都認為,肥胖會誘發糖尿病,不過國內最新研究卻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不是肥胖,而是身體基因DNA結構改變,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無法正常分泌「MAP4K4」激酶有密切關係。 ==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助研究員 莊懷佳== DNA本來應該要正常表現 卻因為甲基化 DNA的結構改變 無法正常的製造出這個激酶 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台中榮總,花了4年時間研究發現,如果基因缺乏「MAP4K4」激酶,也就是類似煞車功能,就會使得免疫系統、具防禦功能的「T淋巴細胞」過度活化,同時會分泌大量發炎性細胞激素「IL-6」及「IL-17」,進而誘發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無法平衡,產生第二型糖尿病。 ==台中榮總院長 許惠恆== 如果你能夠保持理想體重 有規則的運動 對身體的發炎 事實上是有好處的 可以減少身體的發炎 研究團隊強調,預防糖尿病根本之道,還是控制體重及保持規律運動,可以降低免疫細胞失調;而這項新的研究發現,也是全球首度證實、非肥胖型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未來可作為研發新藥治療或預防。 記者賴淑敏 蔣龍祥 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