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拼就業 政策多變數救得辛苦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北高市長選戰激烈,根據中山大學的民調顯示,高雄市民認為當前最重要的市政課題,是降低失業率。上個月高雄市的失業率是5.4%,失業人口超過三萬五千人。高雄市政府準備在明年,啟動多項公共工程,創造兩萬個就業機會。不過,三通政策不明朗,加上種種限制,讓擁有六十五萬勞工的高雄市,救失業救得很辛苦。
五十五歲的張先生,正在高雄市前鎮區挨家挨戶檢查積水,希望在第一時間撲滅登革熱病媒蚊。張先生,很高興高雄市政府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在經歷中年失業後,又再次找到工作。
從去年二月到現在,高雄市的「永續就業工程」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總共提供了四千四百多個臨時性的工作機會,對於抒解高雄市失業,有一定的幫助。不過,當勞工局想推動「企業型」方案,讓中高齡勞工重回主流就業市場,企業的反應卻很冷淡。
目前,高雄市把希望寄託在大型的公共工程上面,除了捷運工程與三鐵共構已經開挖,輕軌捷運、巨蛋運動場等工程,也預定明年開工。高雄市準備投下3200億,估計明年可以創造兩萬個就業機會。
挖土機,似乎正挖出高雄市的就業希望,不過學者指出,有了捷運等基礎建設,並不一定能為高雄市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的人就減少了變成坐地鐵可是高雄市不會因此而增加商機因為工作還是那些人在工作賺的錢還是那些錢餅並沒有做大]]這個位在前鎮區、占地八公頃的物流園區,由民間出資、台糖提供土地,原先的構想是在這裡建立一個全台灣最大的「東南亞轉運中心」,創造兩千個工作機會。
不過,去年四月營運以來,訂單卻遲遲下不來,兩千多坪廠房,目前只有五六十位工作人員在運作,「大陸製造、台灣組裝、轉銷歐美日」的願景,變得遙遙無期。
三通政策搖擺不定,加上大環境不景氣,傳統產業相繼出走,種種變數,都讓高雄市的就業狀況,蒙上更多陰影。公視新聞蘇啟禎、陳昌維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