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 歷史影響深遠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6月27號是簽署凡爾賽和約、正式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子。而這場戰爭的導火線,也就是塞拉耶佛暗殺事件,則是發生於1914年6月28號,剛好就是100年前。雖然經歷過一次大戰的人都已不在人世,但這場百年前發生、交戰雙方陣亡人數上千萬的大戰,在人類歷史上卻有持續而重大的影響。
維也納市區的熊布朗宮,是遊客到這裡都不會錯過的景點。無論是建築還是裝潢,處處顯出當年奧匈帝國君臨天下的氣勢。而從橫跨大半個歐洲的大帝國,到人口只有800萬的小小的奧地利,就是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引爆了戰火。而德意志帝國、鄂圖曼帝國、俄羅斯帝國,也分別為了民族血緣和戰略利益加入戰局。最後,整個歐洲,乃至於列強瓜分殖民地的非洲、中東和亞洲,都捲入這場戰爭。
當仗還沒打完,俄羅斯帝國因為長達幾個月的革命,最後不僅末代沙皇被滿門抄斬,俄羅斯也在1917年退出一次大戰,更讓幾個東歐國家,獲得短暫的獨立與自由。
英國諾丁罕大學歷史教授 麥可賀佛曼:波蘭在東歐重生,波海三國的拉脫維亞、立陶宛與愛沙尼亞建國。至於奧匈帝國大片領土,被分割成許多小國。包括奧地利與匈牙利,還有南斯拉夫聯邦。
戰敗的德奧兩大帝國領土遭到瓜分,鄂圖曼帝國也不例外。但戰敗的屈辱,以及戰後和約的賠償,在鄂圖曼引發革命,造成今天土耳其共和國的出現,而在德意志,讓走偏鋒的納粹黨有可趁之機,是後來二次大戰爆發,歐洲再度面臨浩劫的根源。
當然,一次大戰也是軍事科技,與戰術戰略大躍進的時代。飛機大量運用於偵察、轟炸,不僅讓各國體認制空權的重要,也讓相關科技突飛猛進。而戰車首度登上戰場,成為下一次世界大戰,地面部隊得以快速推進的動力。
記者 徐家仁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