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台前途恐由街頭運動決定
經濟學人雜誌最新一期報導台灣因為反服貿學運和反核四抗議,前途恐怕將由街頭運動決定,甚至認為街頭運動弱化政治體制,讓政府向街頭運動低頭。但學者持不同看法、表示近期的街頭運動、其實內含成因複雜,恐怕不是經濟學人可以觀察到的,而人民開始關心並參與政治,其實是好現象。
台灣近期街頭運動一波接著一波,太陽花反服貿學運,50萬黑衫軍走上街頭,426凱道廢核5萬人響應靜坐,429反核四行動甚至包圍立法院,還癱瘓台北交通要道忠孝東路等等,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近一期,就報導了台灣街頭運動沸騰,甚至能量高漲到能讓政府低頭,改變原有決策,並認為台灣前途恐怕將由街頭運動決定。不過學者認為這樣的觀察太淺層,台灣幾次街頭運動因素複雜,除了檯面上林義雄禁食,核四吵了20多年,又有反對黨內部的政治因素,甚至牽涉2016大選布局,恐怕不是經濟學人能觀察得到的。
==中山大學政治系教授 廖達琪 ==
那街頭運動
恐怕也有都牽涉到2016
未來的整體的權力布局
這不是經濟學人 從遙遠的觀查
可以完全了解的
我不認為政府
因為公民運動街頭運動
而做政策上的一些調整妥協
是一個壞現象
這其實是台灣民主社會
正在發展 進步的現象
經濟學人還提及,台灣街頭運動頻繁,讓任期只剩兩年的馬總統已成跛鴨,甚至街頭運動將弱化政治體制,不過學者認為執政一到6年,各國執政者其實都會面臨跛腳問題,台灣並非唯一的現象;而近期街頭運動雖然激烈,但嚴格來說未到暴力程度,政府應該反省的是為何台灣體制內,找不到管道讓公民發聲。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范雲==
我們是新興民主體制
有很多的制度的問題 需要解決
再來可能大家可以去思考
就為什麼我們有一個
國會的民主 有總統直選
可是民眾覺得他的聲音
並沒有辦法在這個體制內
有充分的被表達
學者也分析,台灣近期街頭運動頻繁,而這種新型態的群眾運動往往能對政府造成一定壓力,因為政府不妥協,恐怕會有更大的選票損失,而民眾能對政治議題感到關心並參與,對台灣民主進程也是好的現象。
記者 李曉儒 莊志成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