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影展歷史悠久 台灣風光多年

第五十三屆亞太影展明天晚上將在高雄舉辦頒獎典禮,這個亞洲最老字號的國際影展,去年和前年因為金融風暴,停辦了兩屆,也由於過去它的聯誼性和政治性高過於專業性,使得影展的定位並不清楚,今年雖然重回台灣擴大舉辦,但未來影展該如何重新定位、找回專業性,帶您一起來了解。 這是1958年,台灣代表團從亞洲影展上、載譽歸國的情景,當年還是童星的張小燕,三度奪下了最佳童星獎,成了眾所矚目的明星。在這個堪稱是亞洲歷史最久的國際影展上,台灣歷年來的成績斐然,不但導演李行、王童都是影展的常勝軍,柯俊雄當過兩屆影帝,陸小芬也曾經連續兩屆拿下影后寶座。 亞太影展1954年成立於日本東京,原名叫東南亞影展、亞洲影展,1983年改名為亞太影展,是亞洲太平洋地區,電影人年度的聯誼活動。在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年代,亞太影展是台灣少數能大方參與的國際性活動之一,因此早期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早期,由於亞太影展的會員國都是非共產國家,因此被戲稱是「反共影展」,也一度被質疑影展政治性、聯誼性都高過於專業性,以致於後來日本東京影展、和韓國釜山影展崛起後,參加的國家逐漸減少,影展影響力也大減。 專業性被質疑、加上金融海嘯的波及,前兩年還發生了主辦國香港和印尼,因為沒錢舉辦、而連停兩屆。過去曾經是亞太地區、電影重要的互動平台,但在現今國際影展眾多的情況下,亞太影展如何重新定位出自己的專業性,是這個老影展能否走下去的關鍵。 為了褪去聯誼性和政治色彩,今年的亞太影展不但找來柏林影展主席擔任評審,也建立新的專業評審制度,希望讓這個年過半百的老影展,脫胎換骨。 記者蘇玲瑤、莊志成 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